上海市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正式落成

2017-05-29 10:53:47

  几天前,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呱呱落地。这是政府希望通过创新推动上海外贸转型的一项举措。

  尽管金融危机阴霾正逐渐消散,但今年上半年申城纺织服装出口75.92亿美元,虽比去年同期增长12.15%,可增幅远低于同期全市外贸出口平均增幅21.3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跌至9.09%,比去年又下降1.67个百分点。

  服装服饰出口企业生存之难,如今已是公开的秘密。上海外贸企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徘徊在十字路口

  前些时,记者赴市郊采访某民营服装出口企业总经理。问及当下纺织服装出口现状,这位总经理坦言,虽然今年以来服装出口订单有所增加,沃尔玛等国际买家手里的订单多得是,甚至出现订单发不出去的奇特现象。这是因为国际买家价格出得太低,而如今汇率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环保压力增大等,均大大压缩了出口企业的赢利空间。像他所在企业尽管去年出巨资购买生产效率更高的服装机械,但现在的出口净利率也只有1%-2%。谈及未来,他有些迷茫,认为即便再努力,能维持3年到5年已经不错了,至于将来,可以预料的结果似乎只有关门走人这一条路。

  据调查,目前上海有进出口业绩的3万多家外贸企业中,没有或很少有生产制造功能的外贸企业比重正逐步上升,原因是生产和劳动力成本持续递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降生且以工贸结合为特征的工贸公司、工业自营出口企业,如今相当大一部分已演变为纯粹的贸易公司,如同昔日沪上专业外贸公司一样。前些时,记者走访申城某知名工贸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告知,过去公司拥有20多家全资或控股纺织服装工厂,而如今已一家不剩。但即便如此,企业经营仍十分艰难,去年出口净利率仅0.7%。

  纺织服装历来是上海外贸出口最重要的大类出口商品,就是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条件下,去年申城纺织出口仍达到152.66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10.76%,为仅次于信息通信产品的上海第二大出口商品。

  纺织服装业虽是传统产业,但并非夕阳产业,无论国际国内,纺织服装永远有市场。不过对多数上海外贸企业来说,如今正徘徊在十字路口,继续出口,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另辟蹊径,出路又不知在何处。

  创新点燃希望

  市商务委副主任王新培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贸易口岸并正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缺的不是“体力”而是“脑力”。他解释说,以纺织服装出口为例,现在各地几乎都是贴牌加工,赚一点辛苦可怜的“体力”钱,上海企业不能再这么做,这不是上海的方向。上海外贸出口的希望是依靠“脑力”和创新。

  不同于工业生产,列入服务业范畴的外贸企业,该如何舍弃“体力”进行创新呢?

  在浦东一幢办公楼内,上海协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雨华向记者介绍了从外贸代理出口向ODM(原始设计制造商)转变的过程。与国内绝大多数外贸公司一样,长期以来协大公司也是一个“二传手”企业,即按照国外企业给的毛针织服装样衣给国内工厂生产,然后出口海外。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低价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亟待解决出路问题。当时,摆在协大公司面前有三条路,一是自办工厂,走工贸一体化之路,但需很大投入且要有优秀生产管理人才,但协大无此能力。二是搞外贸代理服务,但因风险很大且不易控制,也被否定了。三是力争成为中国最强毛针织资源整合者,核心内容是搞ODM,为国际买家提供设计、打样等延伸服务。

  从2005年起,协大公司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毛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同时与北京服装学院等国内5所高校开展设计合作。过去,该公司接单能力较弱,因为基本上都由国外买家拿来设计图案和样衣,而如今从面料、流行色、款式的选择和设计,由协大公司提供一揽子服务,对外接单能力明显增强。与5年前相比,这家企业平均每件毛针织服装的出口利润,提高了近6成。

  做外贸出口业务,并非一些人想象的一手来一手去那样的皮包生意,似乎与创新毫无关系。作为后来者,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同样尝到了创新的甜头。自去年起,这家企业成立了打样中心、设计中心和面料研发中心。去年秋季广交会和今年华交会上,新联纺设计师携带自己设计打样的样衣坐镇展台,嗅觉灵敏的国外买家立刻前来商谈,英国、列支敦士登等国买家还下了订单,其价格比OEM(贴牌生产)有一定幅度提升。

  还要“赛先生”领路

  我国外贸出口发展到今天,虽已是世界第一,但数量和金额居全球之冠,并不能与核心竞争力简单画等号。前些时记者到一些外贸公司采访,感觉到绝大多数外贸企业之所以有些彷徨,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某种支撑力。好比支撑高楼大厦耸立不倒的是钢筋而非水泥,支撑外贸企业长盛不衰的力量理应是“赛先生”(科技)而不是低价竞销。

  应当看到,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外贸出口仍多为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处在出口价值链的低端。同时,我国外贸出口是以资源、能源消耗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环境生态的较大损害为代价的,而且我国很多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再要维持过去的高增长率已难以为继。因此,如果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科技支撑出口,我们的外贸企业就难以把握自己的未来。

  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11年前,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申城外贸企业中设立技术中心,每年投入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为企业外贸出口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设立通过CNAL认证的国家级认可实验室,开展纺织品测试服务和服装成品外观检测服务,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已得到各国及多数跨国公司认可;设立纺织面料研发中心,研制开发新的梭织面料,如抗皱、防水、防雾、阻燃、抗静电、防紫外线等功能性面料,以支持各业务部门对外接单;成立服装设计打样中心,去年该设计打样中心设计的服装新款式多达3500多种,样衣1.75万件,并带动1000万件服装出口。去年,丝绸集团股份公司以ODM形式出口赚得的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而5年前企业利润的八成来自OEM。需要说明得是,OEM平均出口利润率只是ODM的1/3-1/4。除此之外,丝绸公司还组建起一支69人的质量评估与控制队伍。目前,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不仅覆盖了整个企业,而且已开始向社会开放,如一家法国公司已委托丝绸公司研发设计400件新款样衣。

  政府要授人以渔

  从上海自身来说,国际贸易中心并不仅仅是贸易额的增加,更重要和更紧迫的任务是对外贸易的质的提升、外贸出口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当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主体,不过,上海外贸企业的转型,同样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

  政府作用的发挥,固然主要应体现在环境营造和政策引导上,但也离不开具体的扶持措施。如同教人捕鱼,政府的职责不是越俎代庖自己动手抓鱼,而应当教人抓鱼的本领。同样,帮助外贸企业转型,以往的做法往往是对出国参展、贸易推广给予资助,其实际效果虽有一些,但并不明显。从去年起,市商务委转而以扶持外贸企业建立设计打样中心为重点,帮助21家外贸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显然,此举将力气和有限的财力用到了刀口上,促使一些企业开始向贸易创新方向转变。